在1989年的電影Crimes and Misdemeanor(罪與錯)中,由Alan Alda所飾演的角色說過一句關於喜劇的名言:If it bends, it’s funny. If it breaks, it’s not funny。這也是我在觀賞Iron Man 3時不停出現在腦裡的話。
其實,我可以把上一段留到文章中段來寫,但是研究證明,讀者在觀看文章的開頭時記憶力最好。既然這是一句很棒的quote,就想說放到開頭,讓沒耐心往後看的人至少能記住。So,there you go….
與所有的系列電影一樣,"第三集"永遠都要有點不一樣。通常一定要更大,更壯觀,更多角色。這好像變成一個習慣,所有的"第三集"電影都會稍微比前幾集的主題還要黑暗。這集我們看到一個稍為不同的Tony Stark,不僅僅如前兩集般,一樣愛耍嘴皮並且自大,他因為在"復仇者聯盟"中發生的事而受到影響,雖然劇情並沒有直說,但是可以大膽假設是PTSD (創傷後症候群) 。他開始失眠,徹夜改造裝甲,並且時常經歷焦慮症。而幾句對白如We create our own demons也都是在為電影的氣氛打下基礎,並且賦予Tony Stark在前幾集中所缺少的ㄧ些角色層面。
但是,既然這是由Shane Black所編導的電影,自然少不了灰諧的幽默和搞笑。而這幽默,有時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把電影本該有的"陰暗"風格給綜合掉了。而這也是我在第一段所引用的名言所指的,電影的幽默時常在"有趣"和"愚蠢"間擺動,而擺到哪則是非常主觀的問題,也是目前評價兩極的原因之一。
電影的動作場面可以說是三集之最。不管是前段的豪宅攻擊,中段的空中救人,或是最後的大亂鬥都讓人嘆為觀止,鋼鐵盔甲的各個部位能夠在空中自由移動的想法也幫電影加了一大分。而重所期待的主角-反派大對決,也完全不讓人失望。畢竟,應該沒人想在看鋼鐵人跟更大或更多的鋼鐵人打了吧。如果說動作與特效能夠占整部電影的全部的話,絕對是毫無疑問的接近滿分。
這部電影被所有人稱為最大膽的地方,就是如何刻劃Mandarin(滿大人)這個角色。滿大人是鋼鐵人的宿敵,而電影的宣傳似乎也在告訴觀眾,這是滿大人與鋼鐵人的對決。當然,事實並不是如此,滿大人其實是被真正的反派利用,而被用來分散注意力的角色。(恩?我忘了說了嗎?Spoiler Alert!有雷!)滿大人這個角色其實只是一個被反派雇用的演員,用來在鏡頭前說話。而儘管電視機前令人毛骨悚然,本人卻是一個搞笑愚蠢的小丑。
儘管很多人(尤其是漫畫迷)並不滿意這種刻劃滿大人的方式,我卻覺得這是一種有趣,甚至還蠻合理的故事塑造。
觀眾在看電影時,也是不停的在認識銀幕上的角色。而導演越給這些角色發展的空間,角色就越生動,觀眾也就越在乎。當觀眾發現滿大人其實是魁儡前,觀眾對他的認識僅僅限於他在電視機前的表現,我們不知道他私底下是什麼樣子,或者他的能力是什麼。但是,從電影的第一幕,我們就認識了電影真正的反派Killian(儘管當時我們並不知道他是反派)。而Guy Pearce的演技也讓觀眾瞬間的為拄著拐杖,在屋頂上孤單的吹著風的角色感到同情。當滿大人退場,Killian入場時,我並不覺得突兀,因為滿大人對觀眾來說真的只是電視機前的魁儡,而Killian則是在十年前就已埋下因子的大反派。
當然,很多人能夠爭論說電影有談論到更多有深度的話題。像是兩性問題,父子關係,媒體的影響,恐怖主義,以及科技發展所產生的危機。在我看來,一切都只是點到為止,導演並沒有想要深入的去挖掘這些主題,而這其實是一件好事。當塞入太多主題進一部電影時,就彷彿有太多的反派,容易造成明顯的劇情張力和角色的空洞。
演員的表現自然不在話下。每個影評都會誇讚RDJ,Ben Kingsley和Guy Pearce的演技,我也不會多說。片中可惜的是,由Rebecca Hall所飾演的女科學家或許是電影中發展最不足的角色。如果沒有太多她的戲,發展不足其實並不是大問題。可是,她不只角色算是重要,並在正派與反派間遊蕩,導演甚至還給了她一段monologue(獨白)。我沒有很記得她當時說了什麼,我也沒有很在乎,而坐我旁邊的人應該也正在想家裡的瓦斯有沒有關。這就是一個失敗的角色,與一個有魅力,並且刻劃生動的角色間的差別。
當然,很多人會被電影的最一句台詞:"I’m Iron Man.”所煞到。應該大家都能發現,電影所說的就是沒有盔甲的Tony Stark還是鋼鐵人,因為鋼鐵人不只是一副盔甲,而是一個精神,是Tony Stark製造潛入滿大人的別墅時的武器時的那顆頭腦。這也算是為鋼鐵人的三部曲系列找個適當的台階退場,而影迷們也能開始期待在復仇者聯盟2中,鋼鐵人重新的出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