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itation Game(模仿遊戲)是一部迷人,充滿張力,卻又帶著悲傷的傳記電影。
挪威導演Morten Tyldum與巨星Benedict Cumberbatch合作的最新作品The Imitation Game敘說著二戰時期英國數學家Alan Turing試圖破解德軍密碼的故事。
與其說電影是關於二戰或是解碼,它把重心更放在Alan Turing這個角色的天才,巧妙,以及怪異上-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在社會上生存。
先不論電影本身所擁有的缺點,我在觀影的114分鐘完全被電影抓住,而這全是由於Alan Turing這個角色的魅力,當然這也歸功於Benedict Cumberbatch的演出。
在電影裡,Alan Turing是個天才,卻也是個與社會脫節的怪胎。無法理解如何受人喜歡,更無法理解”為什麼”需要受人喜歡。他沒有朋友,也認為不需要朋友, 談到學術就霸道無理,基本社交就毫無自信,想法有時單純到可笑,卻是電影裡最聰明的人,
但是,隱藏在所有這些特質底下的,卻是一種壓抑住的哀傷。而就是這個哀傷,讓個角色讓觀眾同情,也是他最有魅力的特點。Alan Turing是個如電腦般的人,但電影卻以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觀看這個角色。
但儘管電影總是有層憂鬱以及哀傷涵蓋在底下,在電影上層卻是一個慶祝Alan Turing成就的正面故事,關於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達成一件偉大成就。充滿著歡笑,活力,以及智慧,離開戲院時不管喜不喜歡這個故事,都還是讓人感覺到Turing是個非常讓人著迷的角色。
導演Morten Tyldum執導過Headhunters,是一部劇情峰迴路轉,並在結尾成功地移花接木的驚悚片。在The Imitation Game中,他成功的退一步,不玩劇情上的把戲,並把重點放在主角身上。
電影以倒敘法的方式來進行。在電影進行的過程中,不停地穿插三條時間線,Turing的童年,二戰解碼時期,以及二戰結束後因同性戀而被逮捕的偵訊。
童年的故事線主要是使觀眾對這個角色產生同情,同時也發展Turing與Christopher,他的童年摯友,並用此名來幫之後創造的解碼機器取名,兩人間的情感。(話說飾演Turing童年的小孩演員或許是電影最大的意外發現,演技超齡,未來前途無量)
對於處理Turing情感,我極喜愛的一點是把關於同性戀的橋段壓到最小值,並僅以語言帶過。很多電影裡,只要主角一是同性戀,導演就會花很多時間去處理感情,卻忘了故事本身的重點。今年另外一部主角是同性戀的傳記電影-Yves Saint Laurent(時尚大師聖羅蘭)就犯了此大錯,把電影從應該關於他的設計師生涯,變成他的同性戀愛情史。The Imitation Game在處理這點上則是非常微妙恰當。
劇本,更明確點,台詞的設計,在電影裡則是少數的缺點。時常爆出些太過於做作的台詞,例如:”Do you think I’m a machine, or a man?”而電影的宗旨:” Sometimes it is the people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這是一句不錯的台詞,但當在電影裡被講了三次時,讓觀眾有種被窮追猛打的感覺。
Alan Turing會是這麼一個迷人的角色,最大的原因除了劇本的幫助外,就是Benedict Cumberbatch的演出。對我來說,這是我看過他最棒的表演,也是今年奧斯卡男主角爭奪戰的前排名單中,我覺得最優秀的一位(勝過Michael Keaton, Steve Carell, 以及Eddie Redmayne。)不同於他在福爾摩斯中的表演,他必須在天才下帶著脆弱,在彷彿穩定中找不到平衡,說的每一字每一句似乎都處於崩潰的邊緣。而飾演女主角的Keira Knightly雖然明顯沒有Cumberbatch耀眼,卻充滿著電影所需要的活力。Matthew Goode其實就是在扮演Matthew Goode。 Charles Dance以及Mark Strong也與平常所扮演的角色差不多,都是充滿著權力,並透過語言,並從不失控的方式來控制大局。換言之,選角很成功,但最耀眼的還是屬於Cumberbatch。
儘管The Imitation Game是關於Alan Turing破解密碼,電影裡最大的密碼其實就是Turing本身。他無法破解,沒人看得透他,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認清。他是同性戀,但他的真愛或許是台電腦。他是個謎,卻也是最讓人著迷的那種,如同電影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