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相信我竟然會說這句話,但就像網路上很多人所說的,Gareth Edwards的新電影Godzilla需要多一點的.....well....Godzilla....
但沒人能否認,indie film(獨立製片)出生的Gareth Edwards是個了解角色大於特效的故事家,而光是這點就值得敬佩。
但是,Godzilla最大的問題就是,電影裡的角色並沒有編導所認為的有趣。Godzilla雖然花了一半的片長去發展幾個主要角色,但由於他們大部分都沒有特色,與一般電影中的好人,英雄,夫妻並無異,讓電影的中段稍顯拖戲。
Godzilla中少數,可以說是唯一有趣的角色就是Bryan Cranston所飾演的Joe Brody。熟悉美劇Breaking Bad的觀眾(基本上只要住在美國就不可能不熟悉…)一定都聽過Bryan Cranston的大名。他在電影中的表現雖沒有比他在Breaking Bad出色,卻也算足夠。可惜,在電影不到一半就領了便當。
日本名演員渡邊謙在電影中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看起來很困惑……真的,他的表情就是從頭困惑到尾,稍微浪費了一個很好的演員(但不得不說他的英文從當年的The Last Samurai來進步了許多)
導演Gareth Edwards很明顯是個看過日版哥吉拉,也了解,並喜愛怪獸電影,並嘗試想從中改變的導演。不管是核能汙染的主題,或是哥吉拉這個怪物本身的使命,Edwards都用有趣的方式稍加改變,並以商業,卻聰明的角度放進自己的電影裡。
同時,他也效法Spielberg在Jaws(大白鯊)的做法,就是在電影的前半段持續的在引誘觀眾,慢慢的提供我們怪獸的資訊,它們的破壞力,它們身體的一部分,但從來不會”攤牌。”
但是,Godzilla時常卻因為角色的無趣,當許多觀眾已經準備大快朵頤的大場面,突然切回角色的故事時十分惱人。我了解不管電影是關於什麼-動作,災難,或機器人-最重要的永遠都是角色與人物,但是當電影花了將近一半的時間圍繞在一群我已經看膩的角色附近時,對不起,我需要多一點 eye-candy來舒緩我的無聊。
同時,在電影的前半段,導演用了許多低仰角鏡頭來揣摩人類的視角並襯托出怪獸的巨大,雖然在一開始時極為有效,甚至成功地讓人懼怕,多了卻讓人小厭煩,彷彿電影預算不夠,拍不出格局。
但撐到電影的第三幕-電影的高潮時,導演Gareth Edwards不僅僅是攤牌,而是把一張張的牌綁上煙火並噴到觀眾臉上。
Godzilla與M.U.T.O的對決是近期銀幕上最宏大的怪獸對決。我很高興Edwards用了許多很穩的medium long shot(遠景)來營造出兩隻怪獸的史詩感。一億六千萬美金的預算從特效上來說是一毛都沒白花。
整體來說,Godzilla的最後高潮是很優秀的商業電影製作,證明商業電影的大場面不是只有像Michael Bay式,很糟糕的每秒一剪法。
Gareth Edwards是個比同業大部分的人還要聰明的導演。而雖然我不能說Godzilla對我來說是個成功的傑作,但他努力刻劃角色,並把人物擺在特效前的野心卻是值得尊敬的。再說,Godzilla最後的高潮雖然只是一波又一波的電腦特效,在Edwards準確,緊湊的執導下,也足夠讓哥吉拉再度成為下一個怪獸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