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我開始說關於這部電影的任何事之前,我一定要先把一個念頭發洩出來,就是這部電影用得極極極極過量的臉部特寫(close-up)。

導演Tom Hooper在他的上一部奧斯卡得獎作品The King’s Speech(王者之聲:宣戰時刻)中就曾經被批評過用了許多不恰當的低仰角以及臉部特寫鏡頭。我本身在觀賞時並沒有特別注意,直到看了幾篇影評並重新觀賞後,才發現這項事實,卻不覺得這有打擾到我觀賞的樂趣。而在Les Miserables 悲慘世界 (簡稱Les Mis,) 中,這種手法卻很明顯的讓我感到厭煩。

lmhj1.jpg

通常,我對臉部特寫並不反感,畢竟這使得觀眾與角色間沒有距離,彷彿我們能看到角色心裡面說的话。但是,當攝影機貼在演員的鼻子上將近五分鐘,而演員則是激情高昂的在唱歌流淚時,我真的懶的管角色的心理在想什麼,我只想把那欠打的攝影機釘在牆上。

很明顯地,導演花了許多時間在建構劇中的背景,不管是片頭的教堂,城市,或是酒館。可是,當我看完時卻不記得其中的細節,因為大部分都是特寫鏡頭導致空間被壓縮了。而最後Marius的催淚曲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空桌子前的空椅子),我大概只看到了五秒的桌子和椅子,其於都是盯著他的臉,讓我難以產生共鳴喔對了,其實臉部特寫其實用在什麼時候都可以勉強接受,除了當兩個角色在拿著武器對打的時候!!

lmrc1.jpg

客觀來說,至少這一招電影成功過兩次。一次是被所有愛這部電影的人討論的Anna Hathaway(安海瑟威)的I Dreamed a Dream,另外一次則是影壇新人Samantha Barks在雨中的On My Own。而成功的原因全歸功於兩人的演技。我只能說,導演Tom Hooper真的很愛,也很相信自己的演員。



現在發洩完了開始說正事

當我在寫這篇前,我仔細想了想到底要說些什麼?要把這部電影定位成電影呢?(聽起來好像廢話)還是定位成音樂劇?我相信,這會是一部不錯的音樂劇主要是因為,音樂在音樂劇中占的成份極大,當演員在台上唱歌時,曲子本身的好聽程度是大於曲子本身的重要性的。但是,在電影中,劇情是比音樂劇還需要推進的。

當每一個演員在銀幕上唱歌時,他們所唱的基本上能夠歸納在一句話:"我是誰誰誰,這是我現在在經歷的事,這是我現在對這件事的感覺"。想一想,當可以用一句話說完的心情,卻要聽演員們花四分鐘表達完(有的時候還是盯著演員的鼻孔,因為攝影機太近了)是多麼惱人的事。但是,既然決定要拍成電影,就將計就計,照著原版音樂劇的方式處理。

儘管目前聽起來像是我對這部電影有著極度的不滿,我其實整體來說還是覺得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這是一篇由小說改編的音樂劇所改編的電影。許多人讚揚這部電影所涉及的希望,勇氣,救贖等主題,但這些卻是在兩百年前的原著小說中就有的,所以我也不會多談。而音樂的部分也是在二十五年前就以上演,並巡迴世界演出過無數次的著名音樂劇。所以,這部電影的執行方式(Execution)則是我觀賞時主要注意的地方。

lmopen.jpg

 

當這部電影上映前,幾乎關於這部電影的所有廣告都會打著”singing live!(現場演唱)”的名號,儘管這並不是歷史上第一次,卻是近代音樂劇電影中極少有的作法。看完後,我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最大的優點,也是缺點。

現場演唱的優點是給予演員多一點表現空間,讓歌唱的部分能夠和說台詞一樣,和角色當下的情感同時流露出來。但是,這也使得很多歌唱的瑕疵特別明顯。更嚴重的是,音樂畢竟還是電影的一大部分。當演員在歌唱時,情緒的起伏並不應該影響曲子本身的流動。在片中的許多歌曲或許由於演員太入戲了,導致說唱歌又不像唱歌,說台詞也不像台詞。但是,當情緒與音樂配合的恰當時,卻也是最讓人讚嘆也感人的橋段。

整部電影沒有安靜的一幕。我在Lost In Translation的文章裡曾經說過,我喜歡寂靜因為它讓觀眾有時間反省想法,並且自己去感受。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想讓觀眾哭,並且用盡全力的"逼著"觀眾去感受。安海瑟威的I Dreamed a Dream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鏡到底的堅持很讓人敬佩,更讓人敬佩的是她的演技。這是完美的奧斯卡示範片段,而攝影機盯著她的臉彷彿在告訴著觀眾以及評審:你看到了嗎?她在哭,看她的表情,看到那顆計算的完美的眼淚了嗎,現在哭吧,順便頒一座獎給她。這樣講很像是在批評,其實不是。我喜歡這段,我並不覺得太誇張,儘管有種我的情緒在被操縱的感覺,但是我沒有很在乎,因為她的演技讓我目不轉睛。

lmfancry.jpg

美國影評Dana Stevens在她的影評裡說了一句關於這段我極度同意的话。She nails the song, no doubt about it, but it’s a performance that, to me, is too much about the awesomeness of its own nailing.(真的太難翻了,看不懂的人我先說聲抱歉….

飾演Marius的Eddie Redmayne在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的演技最出乎我意料之外。儘管我對這段導演的處理方式有點不滿,但是從歌曲開頭淡淡的優傷到最後的激情高昂他的表現是後段最帶給我震撼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幾場戲之一。(也是我事後聽原聲帶時最常聽的幾首曲子之一)

許多人極力批評Russell Crowe在電影中的唱功。我儘管能夠理解卻不以為然,畢竟我是用一部電影的角度去觀賞,他的歌聲我並沒有很在乎。可惜的是,或許他並不能邊唱歌邊演戲,導致他整部片的表現普普,表情呆版。在一群強大的演員群中,唯一得過奧斯卡的他表現或許是最不理想的吧。

我確實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美術處理。電影的片頭設計算是極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畢竟在音樂劇中並沒有明講囚犯在監獄的工作是什麼,所以電影可以自由的執行。當攝影機(或者該說電腦特效?)從海底出來,越過船隻,在一鏡到底下落在Hugh Jackman的面前時,我了解到這部電影會很美,卻也同時會很誇張。後面許多的服裝,背景設計都非常優秀。當一群學生聚集在街上唱著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時的的場景也讓我十分感動。

戰爭時的場面儘管我覺得剪接的有點太亂且太快,卻還是不影響我整體的觀感。在電影的最後面,當所有人聚集在barricade上頭合唱時,算是我覺得整部電影最成功的一幕,由於"死去的人活過來唱歌"這場戲是難以在電影中表達的,可是Tom Hooper成功的運用大場面(以及我在電影中渴望看到的遠鏡頭)讓這一幕有成功的感動到我

這部電影有許許多多我極喜歡的片段,整體來看有時卻讓我感覺有點矛盾,或許也是它在美國評價很兩極的原因吧(在美國被稱為最有影響力的電影評論家Roger Ebert稱這部電影是"讓人幾乎無法忍受的" (near-unbearable))。看完電影的我只能說,世界上應該沒有比Tom Hooper還要愛自己演員的導演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eric的隨影逐流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