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hiplash (進擊的鼓手)是一股毫不歇息的腎上腺素,無法駕馭的熱血,更是一個難忘的觀影經驗,勢必讓所有在電影院的觀眾歡呼,顫抖,並嘆息。

年輕導演Damien Chazelle在許多影展(包括日舞影展)中拿下許多獎項的新片-Whiplash,是一個關於音樂家為了追求卓越,而犧牲一切的故事。

Andrew Neiman (Miles Teller飾演)是一個在全美最優秀音樂學院學習的鼓手。而在這音樂學院裡,最著名,也最讓人夢想進入的,就是由魔鬼教頭Terence Fletcher (J.K Simmons飾演)所領軍的Studio Band爵士樂隊。而當Andrew有天終於如願以償進入Studio Band後才發現Fletcher幾近冷血,慘忍的訓練方式,以及願意以任何手段只為了追求完美的手法,而Andrew必須在自己的人性,與音樂的卓越間進行選擇。

對於一個本身是鼓手的人(就是我)來說,Whiplash的故事乍看下不僅虛假,誇大,甚至非常狗血。在這個所有關於音樂與運動電影都強調著夢想,以及永不放棄的年代下,Whiplash彷彿與其他同類型電影大同小異。

但是,在Chazelle充滿張力,熱情,和活力的編導下,Whiplash跳脫出同類型的框架,給予自己一個黑暗的轉折,並在穩定,並具有說服力的鋪成下,在我好久以來看過最具爆發性的結尾中,打出偉大的節奏。

就宛如Martin Scorsese的Raging Bull(蠻牛)不是關於拳擊般,Whiplash彷彿更像是Black Swan (黑天鵝)或是The Red Shoes (紅菱豔 1984)般,它不是關於打鼓,而是關於對卓越的著迷,以及為了追求其所作出的犧牲。

J.K Simmons所飾演的Fletcher是所有同類型電影裡,偉大”導師”的黑暗翻版。

比起Dead Poet Society(春風化雨)裡Robin Williams的John Keating, Fletcher更像是Full Metal Jacket(金甲部隊)中的Sgt. Hartman。他用言語,肢體,甚至是心理折磨來摧殘樂團裡的成員。他認為”good job”(幹的好)是英文語言中最具有傷害力的詞。他認為是否需要折磨已不是個問題,而是需要”多少”的折磨才能成就偉大。

Fletcher是一個惡魔,而電影很成功地讓這個惡魔避開卡通化的描寫,而是一個複雜,真實,懂得操縱人性的必要之惡。

Whiplash以某方面說挑戰了美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到底正面的鼓勵,以及獎勵式的教育是幫助學生還是反之?所謂的”盡力而為”到底是發自內心的真話還是只是給予學生一個失敗的藉口?

而導演Chazelle最聰明地就是從來不擺明立場。電影並沒有批判Fletcher仰或同情Andrew。但是,我們在乎他。而Whiplash或許最強大的就是情感的力量。

電影中不停出現的練習場面,不停的血,與汗,以及臉部特寫,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停地累積觀眾與Andrew間的情感。我們了解為什麼Andrew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為最強因為在美國文化裡音樂和運動或學歷比起來是比較不受在乎的而我們也希望他成功,而這也讓他失敗時更讓人心碎,而成功時更讓人讚嘆。最讓人佩服的,是Andrew的成功(或者墮落?)彷彿不是導演因戲劇需求所給予的,而是他應得的。

到了電影結尾,Andrew的父親彷彿看著兒子在舞台上的蛻變,但他的表情不是歡喜,而是驚恐。經過了苦練,折磨,流血流淚後,產生出的卓越到底是一份禮物還是詛咒,兩者都是吧。

Whiplash在以上看似黑暗的故事的同時,始終維持著極具娛樂性的情節,以及許多充滿著幽默的橋段。電影的步調幾近完美,儘管少許些過於牽強的情節,Chazelle成功地編導出了一部從頭到尾都充滿著張力,驚喜,並在結尾瘋狂地爆發的音樂驚悚片。

Miles Teller與J.K Simmons無疑地都繳出了生涯代表作,奧斯卡的呼聲絕非浪得虛名。但另外一個需要提及的就是剪接師Tom Cross。電影的剪接不只風格化,甚至還以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來拍攝爵士樂的表演,你甚至可以說剪接本身就宛如爵士樂,不帶有規則性,卻始終迷人。

Whiplash是今年最棒的電影之一,也是第一部讓我在走出戲院時全身因興奮而顫抖的電影。年僅28的導演Damien Chazelle如果能持續進步下去,絕對是美國未來下一個時期的代表導演。充滿著活力,悲痛,以及情感的力量,這部電影在我年底十大一定榜上有名,也是所有人都該去觀賞的一個震撼體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