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o~~…..好久沒有po文了…..被大學錄取後瞬間懶了一段時間,直到覺得頹廢到了一種境界,才開始回歸初衷….Not much of an excuse…but there you have it….

好導演很少,好又多產的導演更是少之又少(例:李安生涯20年來拍了12劇情長片,與大多數的導演相差不遠)。Steven Soderbergh則是在過去的十二年裡,拍了十八部電影,而其中包括了商業距片Ocean’s Trilogy(瞞天過海系列),偏向Art-house(藝術片類型)的電影SolarisChe,以及許多題材吊詭的劇情片:如描寫流行病的Contagion,脫衣舞男的Magic Mike,這些還不括少數的短片以及記錄片。

不僅多,也是完全不馬虎。幾乎所有他的電影都備受好評,2001年的TrafficErin Brochovich更是同時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獎項。(同一年裡同一個導演被兩部電影同時提名的例子歷史上只發生過兩次,而上一次就要追蹤到1938年了…..)而最後被他拿下最佳導演的電影,就是這部Traffic

1996年的Trainspotting(猜火車)與2000年的Requiem for a Dream(噩夢輓歌)都是描寫毒品電影的經典。儘管處理的方式南轅北轍,兩部電影卻都是以"人"為觀察目標,並強調毒品對人的影響。Traffic則是往後站一步,以大方向的角度來觀看整個毒品網路的交易(片名Traffic的由來),以及美國政府與毒品抗爭的過程。

電影是由三個分開,卻在某方面相連的故事中組合而成的。一個墨西哥的警察發現他的上司或許與毒品交易有許多的關聯,並且在內心與自己的道德原則拉扯;一個在美國誓言打敗毒品交易的法官,發現他的女兒有可能正是毒品的受害著;一個毒梟大亨的妻子必須在丈夫正在被起訴中擔當起他的生意,卻也在同時被兩個正直的警察所調查。

儘管這些故事實質上沒有任何關連,卻都是圍繞著毒品交易的主題打轉,並且從最低層的毒品交易(法官女兒的毒品獲取),描寫到販毒集團間的鬥爭。

首先,導演用極為誇張的顏色濾鏡(Color-filters)來幫助觀眾快速分別故事的過程。當畫面背景是陰暗的藍色時,代表我們正在美國。而當我們到達墨西哥時,一切的一切都帶有一層很明顯髒髒的黃色。其實,這種手法我認為有點多余,畢竟,裡面的每個角色都很獨特,稍微聰明一點的觀眾基本上一看到角色就能夠很明顯的知道他們深在何處。

儘管有三條主線故事,因為角色與故事性的完整,導演很成功的讓每一個故事能夠獨樹一格;但是,由於觀眾是在觀看毒品交易的"大圖片"(Big Picture),所以也讓每個故事缺一不可。觀眾看到當法官的女兒第一次接觸Cocaine (古柯鹼) ,它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對它持續的依賴;透過電影中的角色,我們得知了許多殘酷的事實,包括:如果賣毒可以在兩個小時之內賺到五百塊美金,誰還會去當律師?墨西哥腐敗的軍隊中,為了毒品的密謀和鬥爭;以及,儘管美國政府每年耗資好幾億與毒品交戰,卻還是無用武之地,反而還間接幫助了毒梟的壟斷。

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去"批判"(Judge),它只有單純的去觀察(observe。電影沒有要觀眾去支持毒品合法,或加強管制;更沒有要觀眾去責怪政府,或者任何與毒品有關的單位。如果這部電影有想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應該就是:毒品不只是一種罪(crime),而是一個public health (公共健康)的問題。其餘的,則是給觀眾,以及所有關注這個議題的人一同討論。

Ambitious (有野心的) 絕對是介紹這部電影時常用的字彙。畢竟,要在兩個半小時之內完整地敘說三個故事,並且有足夠的角色發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更不用說,這部電影有個非常大的卡司)。每個在片中的演員都有極優秀的表現,上癮者的著迷,追蹤毒販的疲乏以及挫折,當親人染上毒癮時的不知所措與不離不棄。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有一個目的,而演員們把每個角色的目的描繪的生動且令人同情。

到結尾時,彷彿一切又回到了原點。證人被暗殺,導致被起訴的毒梟與家人團聚,警察只好硬著頭皮繼續監聽。法官了解到,毒品已經不只是遠方的一個敵人,而是臥藏在身邊,並且隨時會傷害家人的一種疾病。墨西哥的警察在與美國聯邦探員談判的過程中,唯一要求的,就是能夠在小孩的棒球場裝上大燈,所以不會有小孩受傷。或許,當永遠中断毒品網路的夢想已經破滅,還是能夠讓這世界感到溫暖的,則是每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每一件小小的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