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ue Ruin Poster High Resolution  

低成本拍攝的復仇電影Blue Ruin以各角度來說都是一部把一個B級電影的劇本執行到近乎完美的作品。

Blue Ruin的劇情與大部分的復仇故事無異。男主角Dwight在父母被殺害後開始露宿街頭,直到某天殺人兇手Wade出獄後,Dwight決定給予兇手自己的正義,而這決定也導致無數個無法返回的錯誤與混亂。

由年輕導演Jeremy Saulnier所編導的Blue Ruin主要傳達兩個訊息。

第一: Violence begets violence。(暴力延伸出更多暴力)

第二: 暴力摧毀身邊所有的一切。

這兩個簡單的想法雖然從最早期的柏格曼的The Virgin Spring,再到六,七零年代的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s)如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或是Straw Dogs直到近期Munich甚至是去年的Prisoners就一直不是多特別的主題,Blue Ruin成功的最大功歸於Saulnier準確,低調,卻讓人心驚膽顫的執導,以及旗下卡司的表演。

首先,電影很明顯的告訴觀眾,不是每個復仇都如Liam Neeson的Taken般,精準而且把暴力完全合理化的執行。真正一般人的復仇帶著的是疑惑,顧慮,以及尾隨的罪惡感和悔恨。

現實中的復仇與電影中的復仇僅有一點相同-暴力與死亡。而這也是Blue Ruin所展現的。

飾演主角Dwight的Macon Blair在Blue Ruin所要帶出的就是這種”一般人”的危機以及懦弱感,甚至有某些程度的愚笨。Macon Blair的表演以及外型是會讓Straw Dogs中的Dustin Hoffman看起來像是Taken中的Liam Neeson。

一部優秀的電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show don't tell。(能用演的就別用說的)

導演Saulnier深刻的了解這點,Blue Ruin從頭到尾台詞不多,暴力場景一隻手算完差不多,但當電影過了開頭過後的每分每秒都有種無形的tension,背景配樂彷彿不停的在低聲呢喃。

同時,導演也相信觀眾的智商,放如許多的個人戲,卻不採用內心獨白或解釋。在一部失敗的電影中,此作法是催眠觀眾的良藥,在Blue Ruin裡,卻是它脫癮而出的要點。

看過Nicolas Winding Refn的Drive的觀眾都一定能發現兩部電影的相似點。不高的成本,簡單的劇本,但卻從導演與卡司巧妙的執行中晉升成一部超越大多數商業電影的娛樂,同時也是藝術饗宴。

在觀影中,有不止一幕我發現我幾乎是停止呼吸,並下意識地抓著戲院手把,因為我真心的在乎Dwight以及他的復仇。Blue Ruin證明真正的張力不是來自於特效,而是來自於角色和導演的執行。

Blue Ruin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在如此簡單的劇本能夠發展成如此緊湊又動人的故事,Jeremy Saulnier無疑是未來一位值得關注的導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eric的隨影逐流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