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ucy在整部電影中用到了百分之百的腦力,而Luc Besson盧貝松呢?

以下三點或許是全台灣只要有電視或網路的人都會知道的事實

  1. Lucy在台灣取景。而且不只幾秒,是很多很多景。
  2. 這是一部關於一個女人從應用百分之十的大腦到百分之百的大腦的動作科幻電影。
  3. 女主角是Scarlett Johansson

所以除了將近一模一樣的電影已經在三年前就上映過了以外(limitless),Lucy的題材還算是新穎刺激-彷彿觀看一個超級英雄的成長過程,從凡人一步一步地走向超凡。

Lucy的前一小時能看出典型的盧貝松手痕-華麗,娛樂,簡單

寫過不下40個劇本,也導過不少電影的盧貝松,不管喜不喜歡他,都得承認他是一個很有”效率”的導演。

宛如美國製片界的傳奇Roger Corman, 盧貝松很擅長僅花費中低的預算並包裝成一個高成本商業片來吸引觀眾,而賺取足夠回本的票房。

但這也說明了一件事,盧貝松擅長的電影不是腦力激盪,而是放鬆娛樂。而當一個娛樂家打算開始教書時,則不免弄巧成拙了。

過了緊湊的前一小時,同時也是電影Lucy最優秀的時分,電影彷彿與其中的角色成反比,用腦不斷地下降。

驚悚大師導演Alfred Hitchcock說過一句話:The better the villain, the better the picture。 (反派越優秀,電影越成功)。

所以,當Lucy能夠彈指讓整排警察睡著,而反派始終只是個”凡人”黑道老大時,電影瞬間喪失了張力。而盧貝松似乎知道這點,所以安排了一場緊張的飛車奔馳,以及一個警察大隊對決黑道份子的火力對決。

Wait what?!?

如果Lucy光是百分之四十的腦力就能讓黑道小混混飛天,為什麼不能讓街上的車子停止,或者讓車子飛天,或者讓車子停下,或者剩下的168種可能?

為什麼盧貝松需要拍攝一場槍戰,如果Lucy能夠瞬間消滅黑道並拯救許許多多的警察。其實,如果盧貝松遵照自己所建立的規則走的話,電影會直接少掉二十分鐘,因為第三幕許許多多的戲都不會出現。

但是,這時有些網路上的台灣影評會說:不,你搞錯了電影的方向,這是一部哲學電影,動作只是輔助,所以動作上的瑕疵是可以被諒解的。

盧貝松說到底,還是一個娛樂家,”唬”人的功力自然不在話下。

Lucy裡含有許許多多關於”超脫”,”社會”,以及”知識”本身的哲學,乍看下充滿內涵,裏頭一看卻只是包在動作電影外的點綴。

首先,人類只運用百分之十的大腦而非百分之百早已是許多人所知的虛構故事。(不信的話上網去專業點的學術性網站調查,這個理論很早就被推翻了)

所以當Morgan Freeman在電影前段結束一段彷彿對著國中生的演講時,許多疊上去的哲學都只有”外”卻沒有”根。”

“人類之所以創造量尺(scale)是為了簡化無法衡量(unfathomable)的一切。

人類只想擁有(having),不想存在(being)

無知(ignorance)才會引起毀滅,知識(knowledge)不會”

什麼?

這些專門讓觀眾腦筋打結的”玄”念其實沒有任何根據,沒有任何解答,甚至都能各家各說各話。

許多關於時間,甚至是動物的電影場景,實際上也都是盧貝松所創造的噱頭。而電影如果能拋棄這些自言自語,必定能拉高電影的緊湊性,成為暑假第二個Edge of Tomorrow (明日邊緣),一部娛樂與腦力並用,也從來不會無病呻吟的優秀娛樂電影。

話雖如此,Lucy不是一部無聊的電影。而光是這點就或許打贏了我暑假所看的百分之八十的商業片。盧貝松沒有失去他的功力,只是在學新招時,跟錯門派,學砸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eric的隨影逐流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