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時代由於攝影器材的普遍,獨立製片起家的電影人一波又一波誕生 (例如Quentin Tarantino以及Steven Soderbergh) 年輕有才的導演不在少數.其中有名的包刮被多數影迷稱為神的Christopher Nolan,或者是喜愛挑戰邊緣題材的Darren Aronofsky. 但是,在其中我最欽佩,也對未來最看好的則是編導經常一手包辦的Paul Thomas Anderson.

Boogie Night開始打出名氣,並以Magnolia鞏固自己的定位. 但是,他在07年的一部There Will Be Blood才是他成為我們這個年代數一數二天才的最好證明。根據Upton Sinclair的小說Oil! 改編,Anderson刻劃出了Daniel Plainview,一個在Daniel-Day Lewis的詮釋下會讓人不寒而慄,並絕對在影史會留名的反派。其片中對黑暗的刻劃,人性的險惡,以及經過精心設計的每個鏡頭都透露出Anderson將會是未來的一位偉大導演。(別忘記,他拍這部片子時才37歲,以導演來說算是很輕的年紀了。)經過五年的醞釀,他的下一部電影, The Master終於在威尼斯影展首映了.還在讀書的我固然是無法參加,只能等待在學校旁的戲院上映時去觀賞。

當我看完時我的第一個想法,同時也是我在觀影中經常冒出的想法,就是想問-現在到底正在發生什麼事?

大家不要誤會,這並不是我因為電影太精采而產生一種讚嘆,而是我真的有點看不懂了。我電影看得並不少,雖然不算特別聰明,但Bergman, Tarkovsky以及Antonioni的電影固然也看過幾部。當我看完時雖然大致上了解劇情主線已及各個角色的來龍去脈,可是其中某些角色的情感表達以即特定場景的目的還是讓我一頭霧水。通常發生這種事時我的解決方式就是……找機會再看一變! So, I did.

看第二變時因為比較了解故事了,所以會花比較多心思在鏡頭,演技,以及對白。(通常我看電影的方式都是,看第一遍時被動的看,讓影像帶著我穿越時空,看第二遍時主動的看,探討著這個時空的美妙與細節。)而我看完時的結論就是,不懂就不懂吧…每部電影,都有他自己的一套解讀方式(Interpretation)。其中幾幕我不了解的行為,說不定正是導演正在表達在宗教中,有些做為是無法理喻的吧。

根據導演,這部片的背景是模仿著山達基教派創始人 L. Ron Hubbard剛開始創辦山達基教的過程。為什麼我說這僅僅是背景而不是故事呢?因為片中主角並不是宗教的創辦人,整部片對於這個宗教的起源,以及未來的發展也沒有多作解釋。這段背景只是一個媒介而已。就像片商所說的The movie is about a journey for soldiers after World War II . . . One of the things that happens to this soldier is he goes to a cult”(這個電影所講的是一個二戰士兵打完仗後的旅程,而發生在他身上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參與宗教)

為什麼英文中他要用Cult而不用Religion呢?很多人把Cult直接翻譯成邪教,並解讀成一種負面,甚至對人類有害的一種組織,其實並不然。Cult其實指的單純只是一群人相信著或者是崇拜著一個人,事,或物,而物以類聚所產生的集體。Cult這個字本身並沒有對道德上的批判。(就像Selfish這個字一樣。大家一想到Selfish就會想到自私,並直接往負面的方向聯想。其實這個字單純指的意思是"關注自身的利益"並沒有正面或負面……然後我離題了…)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作Freddie的二戰士兵。在二戰結束前認識了一個十六歲的女孩Doris並答應有一天會回來找她。當二戰戰爭結束時,他開始背負著一些心理上不明顯的疾病。電影上並沒有多作解釋,但是可以從幾個作為中看出,包括對性的著迷,用各種有毒液體所調的烈酒,並且在拍照時毫無緣由的和一位先生打了起來。當一位老先生因為喝了他的烈酒而中毒身亡時,他為了逃避那些想懲罰他的人而跑到了一艘船上。好巧不巧的,他碰到了這部片的第二主角,也就是宗教的創辦人,Dodd (音與God相近,巧合嗎?) 而接下來的故事基本上就是Freddie加入Dodd的宗教(在片中這個宗教稱為The Cause)並且在某方面來說,痊癒自己的旅程。

就像我之前說的,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困難去讀懂的電影。就像滾石雜誌的知名影評Peter Travers所說的,"His film….infuriates lazy audience.”(他的電影會激怒一些懶惰的觀眾) 對於這種難懂的電影,每個人對他的分析絕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的以下一些評論和各位的有些出入,請見諒。

Freddie在電影中是一位有著戰後心理創傷的"傷兵。"他對性的渴望或許是由於在軍中長期沒有發生性行為所產生的後遺症。願意以極度致命的化學液體調酒只為了用強烈的酒精麻醉自己,彷彿The Hurt Locker裡的拆彈兵,願意賭上自己的性命冒險只為了一時的快感。而他難以控制的脾氣則是戰後創傷症候群中最常見的症狀了。

當他不小心毒死一位老翁並且逃跑時,導演用了長達接近十秒的單一側面鏡頭來強調了"逃跑"的這個動作。他到底是在逃離什麼?當然,最明顯的因素就是他的追捕者。可是當接近片尾時,Freddie在沙漠中騎著機車彷彿慢漫無目的的從左往右騎,其實是準備要去見他一直沒準備好去見的愛人時,才知道原來片頭由右往左(反方向)的逃跑象徵著逃離他的一切,尤其是對愛人的思念。

片中導演在角色說話時用了許多臉部特寫,角色的臉在銀幕的正中央,幾乎填滿了整個y軸,感覺快要貼到觀眾臉上的感覺。這種攝影技巧時常象徵著觀眾已經要看進他們"心理"了。代表著這些人講的話是他們真心的話,沒有一絲的欺騙。儘管Dodd說的話會讓觀眾感覺像是一口糊言,但我們知道Dodd是真心相信他所講的話,並不只是為了騙錢而已。

其中片頭我最喜歡的一段運鏡則是影片中和Freddie第一個發生性行為的女子在百貨裡出現時,導演用了他在There Will Be Blood裡用過的Tracking Shot(中文好像叫做"跟鏡"吧…沒有很確定),讓我們緊緊盯著這個面目姣好的女子,彷彿Freddie已經無法把眼睛移開了。(Can’t take his eyes off her)當我們以為他對這個女人情有獨鍾時,他竟然在約會上醉倒,擺明就是只崇拜那個女人的肉體,而不是她的人本身。這個主題也在片尾有稍微觸及到。當在結尾,主角和酒吧一個女的發生性行為後,導演把鏡頭切到了Freddie在片頭擁抱著用沙子做的女人的畫面。或許,在Freddie的世界裡除了Doris以外的女人都跟沙子做的女人一樣,單只有肉體擁有吸引力,卻永遠都不會對他產生心靈上的反應。

這部片的第二主角,也就是由影帝Philip Seymour Hoffman所飾演的宗教創辦人-Dodd。他完全相信自己所創造的宗教,並且願意去維護它。Paul Thomas Anderson,從我的角度看來,對這個宗教採取的是中間的立場。Dodd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溫文儒雅,出口成章的紳士。善於演講,並可以以不同的聲音高低來吸引聽者。可是,當第三者挑戰他的宗教,並把他逼退牆角時,他也會以粗暴的語言來反抗。有些觀眾或許會同情他的角色並把他的所作所為合理化,其他的則可能會把他當成一位江湖術士。而實際上呢?導演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也不打算給。我們所能看見的,是他如何在他的家人都排擠Freddie時而接納他;在警察暴力逮捕Freddie時撕吼著"Don’t hurt him”(不要傷害他)他的角色在片中的地位並不是宣傳宗教,而是把Freddie容納到一個他們兩個男人共同都有歸屬感的地方。

片中演員的表現可用嘆為觀止來形容。飾演主角的Joaquin Phoenix毫無疑問地給了他生涯最棒的演出。說時在話,他之前演過的影片我看得很少。印象比較深刻的只有兩部,The Gladiator和Walk the Line. 兩部雖然都被提名了奧斯卡,但從來不覺得他是一個特別厲害的演員。在這部片中他可以說是脫胎換骨,就連美國許多知名影評人都說,他幾乎是貼上了另外一層皮在演戲。我很想挑一段戲來解說,但是我想了又想,他在整部片的每一分每一秒早已成為了Freddie Quell。硬要說的話,他在片中被抓到警局裡關起來,抓狂並且和Dodd爭吵的一幕絕對會是我以後想到Joaquin Phoenix時的第一畫面。我還沒看過Lincoln,所以不敢對Daniel-Day Lewis的表演下定論(儘管奧斯卡已經是一面倒的局勢了)但是除了他以外,Joaquin Phoenix絕對是我今年電影的最佳男主角。

 Philip Seymour Hoffman還是一往如既優秀。儘管沒有到達他在Capote裡時顛峰,他在片中時長出現的神秘的微笑,以及突發的憤怒也是這部片,尤其是Dodd這個角色成功的主要因素。

劇中我不懂的地方當然還是很多。而大部分都是關於Dodd治療Freddie過程。例如,在片中有一段Dodd要 Freddie不停的摸一面牆壁和一片窗戶的片段讓我一頭霧水。或許導演指的是Freddie必須要跳脫現實的框架才會真正自由?或者只是單純在解釋電影裡宗教所強調的"我們的靈魂其實不單單只純在在這個肉體?"想到最後還是回到我最初的想法,宗教的行為本來就有很多無法解釋的異相,我們只能遠觀。

整部片能夠討論,解析的地方時在是太多了。許多記憶中不錯的場景雖想討論,卻不知從何說起。或許有些該說得沒說,卻說了一大堆不用說的,也請見諒。

The Master毫無疑問的絕對是2012最優秀,也是最困難理解的幾部電影之一(或許也是這部片在美國觀眾中評價相當兩極化的原因吧)。姑且苦澀難懂的劇情先不談,光是幾位明星的演技,以及導演精準設計每個鏡頭,就足以鞏固這部片的地位了吧。

(P.S這部片用的拍攝格式是large-frame 70mm,使影像格外的清晰,色彩對比也格外的銳利。Paul Thomas Anderson也是近幾年碩果僅存還用膠片拍片的導演呢。(現在大部分的導演都已經改用數位相機拍攝了。 關於數位vs膠片,或許未來會專門寫一篇文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 的頭像
    eric

    eric的隨影逐流

    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